11月16日,遵义首例利用EKG监测PICC导管尖端位置技术在我院成功开展。这一技术的开展,意味着我院PICC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推动着我院静脉治疗的发展。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其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或近右心房入口处。PICC术操作简单、经济、留置时间长、适用范围广、并发症少,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单独操作、其高生物相容性的导管提供了可靠的静脉通路,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在国内外临床中广泛应用。
美国输液护士协会(INS)2011年版的指南中指出,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应位于上腔静脉内靠近右心房连接处。但如何准确的将导管尖端定位在目标位置,也困扰着临床的医护人员。体外测量法结合置管后X线定位法是目前国内外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的金标准。体外测量法简单易行,操作性强。但因无法实时监控导管走向,使得导管尖端异位的发生率较高,而不能及时调整。X线定位法虽然准确,但具有滞后性,操作结束后,才能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对于导管位置异常的患者,要经历两次或更多次X线照射进行调整,增加了患者辐射暴露,在调整导管位置时,也增加了导管污染的机会,可能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及血栓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一部分重症患者不方便行X线检查,无法进行导管尖端定位。
EKG监测定位法指的是PICC置管过程中,将导管送入腔静脉,将自制导线一端与PICC导丝的尾端相连,另一端与心电监护仪RA导联连接,心电监护仪调为‖导联,PICC导管末端连接生理盐水输液通道,通过生理盐水将腔内心电图转换为体表心电图,根据P波波形变化,指导导管尖端定位的一种方法。可以在导管放置过程中实时监测,随时调整导管位置,使PICC穿刺和导管定位一次性完成,具有成本低、简单、方便、准确、安全等优点,可减少导管异位率和并发症的发生。尤其在对于重症患者行PICC时更具有实用性,时效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PICC术在我院已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在PICC置入过程中,利用EKG监测P波变化可以实时准确判断导管尖端的位置。当导管发生异位时,在心电监护仪上看不到P波的变化,从而判断导管已异位,以便及时调整导管位置,最终到达上腔静脉。虽然现在国内判断PICC尖端位置的金标准是拍摄X线,但不具时效性,有可能让患者反复摄片,反复调整,从而引起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遵义仅我院开展此项目,并且是遵义唯一的一家PICC门诊,PICC技术在遵义处于领先地位,此项技术发展前景较好,可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药物治疗风险,提高医疗护理安全性。能满足长期输液和肿瘤患者的个体化静脉治疗需求,实现静脉通路技术安全、标准、专业、便捷的管理目标,帮助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尽可能优化的医疗护理服务,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治疗,促进患者康复。
上一篇: 漫谈“沉住气”(驻村干部心语)
下一篇: 骨科成功开展椎管内肿瘤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