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请我吃饭,就说了一个地点,我急忙打车前往,结果在路上逛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心里憋着一肚子火,打电话再问,原来她告诉我那个地方以前的名字,就是我们读书玩耍常去的地方,非常的熟悉,只是被开发商冠了一个外国气息很浓的名字,让我和它变陌生了。
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地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气息,深厚的文化底蕴,持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更换不能太任性。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不管你身在何处,漂泊何方,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的名字。因为它是你儿时的记忆,童年的念想,永远植根于你内心深处,思念乡愁的地方。
前不久看到一则消息,一位离开大陆几十年的台胞因为身体原因,忽然有了落叶归根的想法,就让孩子替他回来寻根,找他生活过的地方。他的孩子按照他所描述的样子,故乡的地名来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因为开发建设,这个地名已经消失了,现在是一个高端大气洋气十足的名字。最后在当地民政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查阅档案,才找到这个地名,并找到和他相同年纪的伙伴。最后这位老人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地方,面对高楼大厦,洋气十足的名字老人感到很陌生,还好老人一进院子,一位老人喊了一声“二狗,你还在呀”。顿时让老人热泪直流,紧紧拉着老人问东问西,说个不停,彼此间顿时没有了距离,仿佛回到从前。回去后这位老人写信感谢民政干部,感谢他们让找到了家,找到了乡愁,圆了梦想。信的最后说了一句,你们的经济建设发展得很好,老百姓也过得很幸福,但是地名不要改,那是漂泊在外的人回家的路,思念的地方。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说得多好呀。在海外华人眼里,在所有寻找乡愁的人们心中家乡的地名就是一条回家的路,即便不在这个地方出生,那也是祖辈人的根,是漂泊在外的人的思念。一首《故乡的云》唱出了人们对故乡的眷念,对故乡的怀念。我家是绥阳的,结婚工作搬到遵义8年了,但每一次听到“雷家沟”、“柏家山”几个字,我心里都会感到很亲切,脑海里就会浮现童年的种种往事,让人暖心。
随着经济开发建设,很多地方被拆修漂亮的小区房、电梯楼。可我发现好多开发商在修建楼盘时,为了造势,为了销量,为了赚更多的钱,取了很多洋气霸道的的名字,什么莱茵河畔,北门提督、泸路一号、米兰小区、一米阳光、常青藤、外滩等名字数不胜数。对于路痴的我,不说路,光说小区名字我肯定找不到。换着是离开遵义几十年的人,一回到遵义发现以前的地名消失了,剩下的全是洋名、酷名,故乡对他们就会没有亲切感,眼里全是陌生。
所以说,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还是应该考虑人们的故乡情结,珍爱地名,回家的路,再远,也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