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内科二党支部共产党员罗昭梅
20个春夏秋冬,多少个日日夜夜?人的一生有多少个20年?有多少人能20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这个不太受人尊重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她身上,我看不到忧愁,看不到不满,也看不到斤斤计较,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乐观豁达,积极进取。她没有漂亮的脸蛋,也没有高挑的身材;没有华丽的服饰,也没有高档化妆品的修饰,呈现给我们的永远是朴素无华的,充满热情的笑脸。她没有做出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所谓的一官半职,她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一名极其平凡的护士,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一件又一件平凡的事情,享受着工作给她带来的快乐,体现着平凡人生的价值。她,就是罗昭梅老师。
20年前的今天,怀揣着天使的梦想,她走进了原427医院,跟大多年轻人一样,雄心勃勃,想干一番事业,于是要求分在当时最忙的科室--肺科,肺科在那个年代可是黔北响当当的牌子,远近闻名,有很多患者慕名而来就诊,工作比其他科室繁忙。曾有多次机会她可以离开肺科的,可是她说对肺科有感情了,不愿意离开,于是,一干就是20年,而且热情不减当年,见证了肺科的兴衰成败,不离不弃。
有很多人都说,护士怎么怎么的没地位,做得再好都不被人家认可,她可不这样认为。她总说:一分付出总有一分收获,要看你怎么理解?看你需要得到什么?有些人说她笨说她傻,说她情商低。也许吧,她不会溜须拍马,也不太会说好听的话,很讲原则,有时为了工作还会得罪人,可是,她的病人和家属很喜欢她,各届领导和同事们也认可她的工作,她认为这是对她最好的回报。她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能为肺科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再苦再累,她感觉很好,她很快乐。在肺科,在护士队伍里,应该算是元老了,她不仅技术过硬,更重要的有一颗慈善的心,所谓"医者仁心"在她身上得到很好的诠释。她的故事太多,在这里我列举一两件事给大家听,也许大家对她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5年前,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因患肺癌住进肺科,实际上她女儿女婿分别是遵义医院和医学院的,但是她选择了来肺科度过人生最后历程。她没有做特殊的治疗,纯粹的就是临终前支持治疗。当时还没普及留置针和深静脉置管,静脉输液治疗大都还是靠每天一针一针的扎,那就需要我们护士静脉穿刺技术过硬,才能更好的减轻病人的痛苦。老太太的血管不好,而且要求还比较高,要求每天由罗老师来给她输液,她看到罗老师她就放心,开心,时间长了,她已把xx老师当成自己的女儿了,那个时候罗老师还在翻夜班,在6个多月时间里,不论是上班还是休息她都会按时来完成老太太的输液,从不间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那年国庆,她外公80大寿,她要去给外公庆寿,又不想耽误病人,正在犹豫时,另外一个患者知道情况后,主动派儿子开车送她去庆寿,然后当天接回来,老太太已经依赖她,她不能离开她太久。一直到临终,罗老师一直陪在老太太的身边。最后,老太太安详的离开了,脸上带着笑容。
2008年,肺科成立医院第一个党小组,罗老师任小组组长,与科里6位党员同志一起共同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党内外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团结科内其他同志,为科室发展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宝贵意见,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科里处处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她没有高学历,但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她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专科和本科的学习,根据科室业务发展的需要去重庆医科大附属医院肿瘤科学习掌握了PICC技术,并在科室广泛开展,为更多患者减轻了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为重症患者急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得到了领导和患者的一致认可。去年十月,我院成立贵州省第二个静脉输液小组(第一个是遵义医学院),静脉输液小组是近年由国外引进的一个新的静脉输液管理组织,全面负责本院的与静脉输液相关的新业务新技术培训和质量与风险控制,罗老师受以重任,在半年时间里,她和她的团队一起为医院的护理发展认真做好每一件工作,虽然没有任何报酬,但她仍然努力工作,降低了静脉输液相关的风险,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她说:患者平安了我们才平安,我们平安了,家人才平安。
在肺科的病房里,你总是看得见她那匆匆的身影,娴熟的操作,听得见她那爽朗的笑声。她经常说:如果有一天你们听不到我的笑声了,那一定是我生了很重的病,否则,你们看见的永远是那个充满热情的,爱笑的,善良的天使,铁打的天使。
在肺科,她和所有的党员群众一起,一如既往的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践行着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她的个性签名是: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我工作,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