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期的《院报》,从四面山一个乡村的小姑娘成长成今天黔北卫生系统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卫生系统的文化明星,23年里,她用丰富的营养滋养着贵州航天医院人。
《院报》是医院60后青年决心成才发自心灵深处的呐喊。80年代中晚期,一大批热血沸腾的青年走进了十分沉寂的四一七医院,当时青年们的思想非常活跃,在渴望成才这个大目标下,很多具体的思想认识甚至是相左的。在这一形势下,医技团支部团结青年中的活跃分子,开展对青年成长成才一些分命题的讨论,为了把讨论的成果与广大青年共享,支部决定整理讨论的内容,油印出来分发到各团支部,并取名为《四面山》。
油印两个月以后,这份用蜡纸刻版印刷的东西很受青年喜爱,对团结青年、引导青年、激励青年有作用,院团委出面组织出版成了医院团刊,其内容更丰富,除饱含青年激情的言论、诗歌、散文外,团委的工作精神和团支部的活动信息也通过这一途径开始与青年见面,成为团干部和青年的良师益友,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年喜爱。
大概到了91年的春天,院党委为了把她办成能全院职工的文化大餐,医院宣传科接下了传递的火炬,小报变成了医院内部报纸,名称也改得大气而有特色,叫《院报》,“院报”两个字是请已离休的原医院子校校长周庆生老师题写的,后请人雕刻成印章,每期报纸油印好了,再一个个的盖上鲜红的“院报”,单凭这两个红色的眼睛,也更让人增加些许喜爱。文字也不再是刻写和手写了,开始用医院第一台四通电脑排版,内容不仅保留了青年工作阵地,院党委和院部的工作精神也走了上来,全院党政工团的重大活动都能通过她反映出来,全院的工作精神、设备配置、技术开展、活动动态、职工愿望、喜事好事、表扬批评等都准确真实的传达给职工。她是职工了解医院的窗口,是医院了解职工的阵对地,是职工交流沟通的平台。记得针对食堂整改情况,寿智力写了一篇回访消息,准确反映了食堂的变化和职工的思想动态,受到院党委的高度肯定。职工也主要是通过《院报》了解全院各方面的情况,不少退休了的职工离开遵义时,对党组织、对科室、对朋友反复提出的一个要求就是不要忘记给他们按时寄《院报》。很多职工探亲、度假、进修、出差回到医院,第一件事就是找《院报》看,看完了《院报》才算真正回到了医院的怀胞。这时的《院报》每期寄给基地有关部门和各厂宣传部门、厂医院,开始承担对外交流的任务。
《院报》与医院共兴衰,她是医院发展的见证者。到了90年代后期,由于技术骨干流失、卫生政策利空、管理质量滑坡、人心涣散等多重不利因素综合作用下,两院合并后600多人的医院只有几十人正常上班,每天门诊四、五十人,住院病人二、三十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