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华文化之国粹,去粗取精,画龙点睛,千锤百炼,于人无见识处有见识。
然而,古人观察世事也有偶而重现象轻抽象,形而上有余辩证法不足,铸造了一些冤语,现举三例阐述之:
一是“作茧自缚”:说蚕吐丝作茧把自已包裹在里面,比喻自己束缚自己,陷入困境,是贬义词。
蚕,一生食绿桑吐银丝,为他人作嫁衣裳。蚕农可钟爱之,爱称“蚕宝宝”。蚕,吐丝作茧是终身奉献之举;是让缫丝者一根银丝抽到底智慧之举;是营造蚕娥产卵繁衍后代温室之举;是生理成长必经之举。这,怎么能说是“陷入困境”呢?还是唐代詩人李商隐有远见卓识有头脑,作赞美赞赏“春蚕到死丝方尽”褒义诗。
二是“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使完了,形容表面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是贬义词。语出唐柳宗亡《三戒·黔之驴》云:“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他日,驴一呜,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也,甚怒。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妙哉,柳宗元的这段“驴虎相遇”之妙语,活灵活现地描绘了驴虎各示神态形状,从中可以看出黔驴有三勇:一是勇在驴之见虎,竟脚骨不软,不惊不慌不逃,泰然处之,可谓“脸不改色心不跳”,不像电视片《动物世界》里,那些大个体态的斑马、长颈鹿、牦牛、羚羊之类,遇虎豹闻风丧胆拼命逃窜,逃得脱就生,逃不脱就亡;二是勇在黔驴在号称“兽中之王”的老虎面前,竟然还胆敢大吼一声,把老虎吓得“远遁”“甚怒”;三是勇在黔驴受到老虎“荡倚冲冒”时,迸发出无比忿怒,奋蹄抗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