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至今,骨科医生陈明勇从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进修学成归来,努力开展骨搬移技术,并积极推广,临床应用已见成效。此项技术的开展,标志着我院骨科在创伤骨科技术方面又上升一个新台阶,为骨科医生及患者解除了一个以往不能解决的“骨病”难题。
骨搬移技术是骨科矫形之父——伊利扎洛夫20世纪70年代独创的治疗骨损伤的方法,80年代逐渐应用于临床。是伊利扎洛夫(Ilizarov)技术的三种具体方法之一,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骨缺损、骨不连、骨感染等骨科棘手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是研究如何长骨头,也是解决骨头不长的技术,是当今骨科主流技术之一,而且骨搬移使上述病例既往治疗繁锁困难的过程变得简单易行。
骨搬移的技术原理:通过外固定器对骨缺损肢体提供固定,然后在骨缺损骨干的上端和或下端,截断一块活骨(活性骨段),通过专门的能移动的外固定装置将活性骨段,按照既定的方向、合适的速度和频率移动,移动骨段逐渐与对应骨的残端靠拢。这样出现移动骨段的尾部通过牵拉成骨与主骨的截骨面保持连续性。移动骨块的头侧通过转化成骨与靶向骨面融合在一起。在张力、应力应变的刺激下,人体局部组织能重现再生的潜能。其成骨的过程首先以微血管网的再生作为先导,其他组织的发生与消亡必须在血液循环的基础上进行。
术后处理:术后截骨端加压固定7-14天后,开始每天1mm向骨缺损方向搬移。术后必需检查周围血管搏动及皮肤色泽,麻醉消退后检查神经功能。镇痛、消肿,换药,运动疗法(未固定关节均可活动)。术后至少每三周复查一次X线片,当骨缺损处已与搬移骨段衔接,停止搬移,当牵张成骨处见骨皮质成骨明显时,拆除外固定器。
术后管理:1、术后骨搬移开始待机期为2—3周,可根据年龄,软组织感染,损伤程度来决定,原则上以每天1mm的速度搬移截骨后的活性骨块(1mm距离4—16次完成)。2、开发创口按一般换药处理,有的病例感染创口深,则需安放“牛鼻子”引流,在骨缺损合拢前可根据逐渐咬除夹在骨块间的坏死组织及骨块端坏死部分至出血为止,这样有利于愈合。3、骨搬移结束后,合拢的骨块与截骨延长部形成新的骨组织,达到愈合矿化程度,大概需要5个月左右甚至更长时间X线光片看到延长部新的骨组织、骨皮质形成,骨缺损部骨块与骨端或骨块完全愈合后方可采取逐渐撤除部分外固定骨螺钉方法。如先拔掉2根或4根骨螺钉,进一步松动外固定器固定骨钉的螺丝,在外固定架只起“保护”作用下功能练习1-2个月左右。最后确定达到“功能愈合”后去掉骨搬移外固定器,恢复健康。
在临床中,由于工伤、交通肇事以及各种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伤害,发生骨折很常见,新鲜骨折治愈率很高,但是一旦发生骨缺损、骨不连、骨髓炎处理起来极为棘手。这些患者往往需要经过多次手术,不仅身心疲惫,而且治疗花费大。而依靠现行的常规内、外固定技术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医疗难题,目前采用这种神奇的伊利扎洛夫技术让伤骨自动实现骨再生,运用这种技术,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解除病痛,早日康复!骨搬移技术拓宽了骨科治疗领域,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骨搬移技术的开展和运用是“骨缺损”,“骨不连”,“骨感染”患者的福音,是他们解除病痛、恢复健康的希望。